查看原文
其他

新书坊 | 谢廷玉编著《檀香山先辈华人史》(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丛书)

碎金书坊 碎金书坊
2024-10-26

新|书|坊

2024年41期


一部海外华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史

一部远游孤子落地生根的发展史

今天,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已达6000多万,遍布世界五大洲,然而对于这些出走故土、扎根异乡的同胞我们却知之甚少。夏威夷是华人最早出海定居的目的地之一,这里华人社群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了解海外华人至关重要。来到这里的华人先辈既有主动出海谋求新生活的,也有茫然之下被裹挟而来的,他们在这里筚路蓝缕,开辟了夏威夷制糖业、水稻种植业的领域,也遭遇到了“排华法案”的不公。夏威夷华人社群还孕育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,深度参与了中国近代政治与社会变迁。本书作者作为夏威夷华人社区成长起来的历史学者,利用诸多原始文献,展现出海外华人落地、生根、发展的艰辛画卷

——编辑推荐

檀香山先辈华人史

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丛书

👆点击书影,即可购买👆

谢廷玉 编著

李昀 刘萌 崔喆 等译

2024年6月出版

ISBN:978-7-100-22651-6【内容简介】

19世纪至20世纪,华人以各种途径移居海外,他们在海外筚路蓝缕,扎根落地,如今已经遍布五大洲。海外华人身离家乡心系故土,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,我们都能看到海外华人积极参与、踊跃援助的身影。本书聚焦夏威夷早期华人移民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家族等内容,从王国时期夏威夷与中国的交往开始,详细记述了华人与夏威夷制糖和水稻种植业发展、华人内部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、华人社群的身份自觉和权利争取等一系列重要内容。可以说,夏威夷华人的社群成长历史,就是中华民族绝地逢生、勤劳奋斗的历史。


【作者简介】
谢廷玉(Tin-Yuke Char,1905—1990),出生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,1924年进入夏威夷大学,后转入燕京大学求学,1928年获文学士学位。大学毕业后,曾在天津南开中学任历史教师。1932年获夏威夷大学硕士学位,后任夏威夷大学讲师。1934—1935年,赴哥伦比亚大学进修。1936—1938年出任广东岭南大学注册主任兼行政部主任。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,他回到檀香山,从事保险事业,1969年退休,后至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担任学生辅导顾问至1970年底。曾在《檀香山星报》(Honolulu Star-Bulletin)和《檀香山广告报》(Honolulu Advertiser)刊登多篇有关客家人移民海外和华人传统文化的文章。他从商场退休后,积极从事华人移民的研究和著述工作。谢廷玉夫妇是夏威夷华人历史中心(Hawaii Chinese History Centre)的主要赞助人,曾为该中心举行多次演讲会、研讨会、家谱座谈会和口述历史资料讨论会等并出版了多种刊物。【译者简介】李昀,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。刘萌,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。崔喆,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。


目  录


前言

鸣谢第一章  19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第二章  夏威夷与中国的早期关系第三章  契约劳工制度和移民问题第四章 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  夏威夷的华人组织第六章  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第七章  家族史、家族、家谱附录注释词汇表索引






精彩试读地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夏威夷尽管相对隔绝,但西方文化对它的影响要比其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得多。贯穿整个19世纪,基督教的传播、对外贸易的开展、商业化的农业生产,以及劳工移民,影响了传统夏威夷社会的各个方面。其中,糖料作物带来的影响最大,这是该群岛第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经济作物。

在欧洲人发现夏威夷时,岛上的甘蔗正茂盛生长。它源于印度,然后被传到了南太平洋的岛屿。随后的波利尼西亚移民把它带到了遥远的夏威夷。但甘蔗在商业上的重要性,还要等到欧洲人和华人到来,才凭借他们的创业技能开发出来。

据1850年夏威夷人口普查,当时1962名外国侨民中,华人大约有71名。这些人中已有数人在独立经营小型的制糖厂了。他们是自己主动来到夏威夷的。从夏威夷被发现(1778年)到第一批华人契约劳工抵达(1852年)之间,这些人已乘坐探险和贸易船只来到了夏威夷并定居于此。

1802年,据说在一艘买卖檀香木的商船上,有一个中国人,带来了一个石辘和几口煮锅。他的名字据说是王子臣(Wong Tze-chun),但在中文或其他记录中未获证实。据说他在拉奈岛上布置好工具,磨碎了少量作物,并制出了糖。但这个营生并未达到他的预期,第二年,他就带着自己的工具回国了。

1828年,一家制糖厂由恒泰公司(Hungtai Co.)在毛伊岛(Maui)的威陆库(Wailuku)建立。该公司是陈恒(Ahung)和阿泰(Atai,姓不详。——译者)两人合伙创立的。

1835年,威廉·弗伦奇(William French)从中国带来很多华人,以及石辘和制糖工具。他把他们带到了考爱岛(Kauai)的怀梅阿(Waimea),并在这里与凯基欧·伊娃(Kaikioewa)总督签订契约,加工总督提供的甘蔗 。

1851年希洛甘蔗种植面积报告同样表明了华人参与到制糖业的发展:报告中提到马卡哈那路的阿新(Ahsing)种植园,400英亩;普留奥的阿金(Ah Kina)种植园,90英亩;和普诺哈威夷的阿英(Amoi)种植园,55英亩。

因此,华人是夏威夷商业化制糖的先驱,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说,“捕鲸船和其他抵达岛屿的船只,零散地留下了一些华人。然后人们很快发现,总体而言,这些人不仅是比当地人更好的劳动力,而且在工业生产中更有优势并且更可靠,因此他们非常适合被雇为种植园的工。”

制糖业的早期历史可以在早期版本的赛拉姆的《夏威夷年鉴》中找到,这是关于夏威夷历史的重要参考指南。

……

约翰·卡斯(John Cass)船长在1852年1月3日从中国带来了第一批契约劳工,他被称作是一位“心地善良,通情达理”的人。他的英国三桅帆船忒提斯号(Thetis)载了大约200人,从福建南部港口厦门出发,开启了去往夏威夷的漫长旅程。在55天的时间里,他们只损失了四五个人。同年晚些时候,卡斯船长进行了第二次航行,使当年的中国移民总数达到293人。

这些华工的契约是:“为期五年,每月3美元,外加路费,食物、衣服和住宿的费用。在中国已预付了每人6美元,在他们到达后分期从他们的工资中扣除。除了契约劳工,船上还有20多个位置,是给一些男孩的,他们愿意被雇佣为家仆和其他仆人,为期五年,每月2美元,他们的船费由雇主提前支付。”这篇移民局的报告同时记载道,1852年1月3日忒提斯带来195人,1852年8月2日带来98人 。

卡斯船长在他的旅途中还带来了新的植物品种——柚子(可食用的柑橘类水果,比葡萄柚大)、黄皮(小的肉质水果,有扁平的绿色种子和可食用的皮);龙眼(甜的,樱桃大小的水果,皮又薄又硬又光滑;和荔枝类似)、蜜橘、金橘、荔枝,还有佛手柑,中国人称之为佛手 。

——摘自本书第三章






文案 |  齐群
  微信编辑 | 张鹏


碎金书坊

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众号

欢迎关注,了解更多精彩


 
豆瓣小站:"碎金书坊"(cpclassics)https://www.douban.com/people/231899450/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碎金书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